欒樹
別名 木欒、黑色葉樹、燈籠樹、搖錢樹
學名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.
英名 panicled goldraintree
科屬 無患子科,欒樹屬
形態(tài)特征 落葉喬木,高達15米。分枝低矮,樹冠近圓球形,樹皮灰褐色,細縱裂;小枝稍有圓棱,無頂芽,皮孔明顯。奇數羽狀復葉,互生,有時為二回或不完全的二回羽狀復葉,小葉7~15,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5~7厘米,先端尖或漸尖,緣有粗而不規(guī)則的鋸齒,近基部常有深裂片,背面沿脈有毛。圓錐花序頂生,花淡黃色,中心紫色,萼片5,花瓣4。蒴果三角狀卵形,長4~5厘米,成熟時桔紅色或紅褐色,邊緣有薄質膜翅3片,種子圓形,黑色。花期6~7月,果熟期9~10月。
生態(tài)習性 性喜光,稍耐半蔭,耐干旱瘠薄,喜生于石灰質土壤,也能耐鹽漬性土,并能耐短期水澇。深根性,萌芽力強,干型低矮。欒樹對有害氣體二氧化硫抗性弱,有較強的抗煙能力。
產地及分布 產于我國北部及中部。北至東北南部,南到長江流域及福建,西達甘肅南部及川中。華北較為常見。
用途 木材可作板料和制器具。葉可提取栲膠,嫩芽可代茶,花可作黃色染料,種子油可制肥皂和潤滑油。種子曾作佛教徒的念珠。在園林上,樹形端正,枝葉茂密而秀麗,春季嫩葉多為紅色,而入秋則變?yōu)辄S色,夏秋之際大型圓錐花序金黃,果實紫紅似燈籠,實為理想的觀賞樹種。古時植為大夫墓樹;各地庭園、寺廟都有種植。宜作庭蔭樹、行道樹及風景林,也可用作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樹種。
繁殖與栽培 多用播種繁殖。因種皮堅硬,不易透水,最好于秋季隨采隨播。此外,亦可用分蘗和扦插繁殖。欒樹有大玉堅蚧殼蟲、欒樹蚜蟲等害蟲為害,應注意防治。
同屬具有觀賞價值的還有:
(1)復羽葉欒樹 K.bipinnta Franch.
(2)全緣欒樹 K.integrifoliola merr(黃山欒樹、山膀胱)。入秋變紅色,甚為美麗,為園林優(yōu)良的觀賞樹種。也宜作庭蔭樹及行道樹。
(上圖來自網絡,不做任何商業(yè)用途,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)